4、认识几毫米 师:1毫米有多长大家知道了,那5毫米有多长呢? 课件演示:5小格之间的距离就是5毫米。 师:你能在尺子上找到5毫米的长度吗? 生1:从刻度0再数5小格就是5毫米; 生2: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有一条介于长线和短线之间的线,它表示的就是5毫米; 师:那6毫米有多长?8毫米呢? 学生示范 师小结:几毫米就有几小格。在每两个相邻的整厘米之间的那条线也是5毫米的标记。 [将认识毫米分为两个环节进行:先认识1毫米,再认识几毫米,把重点放在人是1毫米上。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层次:①先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,体会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。②在联系生活实际,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。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。通过这些活动,让学生正确建立1毫米长的空间观念。] 5、回顾课前,继续比赛 师:课前,我们在测量比赛中遇到了一些小麻烦,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就可以解决了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再测量一次,决定出最后的胜利者。 学生分组汇报,师生共同评出优胜组。 ↘回顾总结、加深理解 师:这节课,你有什么收获? 生1:我弄明白了自己以前不懂的问题,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——毫米。 生2:我知道了刻度尺上两条较短线之间的距离表示的是毫米,还知道了1厘米=10毫米。 生3:我知道了测量时如果不够整厘米时,就可以用毫米做单位来进行测量。 生4:我知道了1毫米有多长,怎样表示1毫米。 …… 师小结: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,可以用毫米来表示;1厘米=10毫米;硬币、电话IC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。 ↘巩固练习 1、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。让学生独立填写,然后共同订正。 2、判断:哪张画片是正方形?(练习一第1题) 先让学生估测,再判断,最后用实际测量结果来验证。 ↘联系生活、提高认识 师:在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测量时是用毫米做单位呢?他在实际生活中作用又有多大呢?请同学们课下通过阅读有关资料,上网等方式,搜索一些有关“毫米”的材料。 教学设计说明: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——毫米的认识。它是学生在学习了“厘米”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。由于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基础,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,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: 1设置障碍、激发欲望 “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。”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,就会主动探索、积极学习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,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,在课堂的伊始,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。学生们的兴趣很高,但是在比赛中却遇到了一个问题:量到不是整厘米是学生有些茫然,不知所措。这时,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,顺理成章的引入新课。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,学生自然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。 2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,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,留给孩子们的时间和空间过少,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。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在这节课中,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,让他们提出问题,进行猜测、试验、探索、验证,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新知识,不仅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,而且还在合作学习中获得了知识、发展了能力。在老师的引导下,明白了“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时,可以用比它更小的长度单位——毫米来表示。”还通过观察,找到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。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,感受到了1毫米有多长。这一切,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,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,享受成功的喜悦。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取之于生活,又作用于生活。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它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。首先必须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。在课堂结束时,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有关“毫米”的资料。一方面,为的是使学生建立一定的生活常识;另一方面,就是要让学生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,感受到它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。 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教育培养的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,而不是考试的工具。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,获得必要的能力。在本节课中,我让学生通过质疑、观察、探索、合作等活动中获得知识;在估、测、议中提高能力。不仅使学生知识体系得到了扩充,而且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。 专家评析: 教学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,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,去体验学习的乐趣,体验学习的方法。学会思考。从而达到既掌握知识,又提高能力的目的。因此,在设计这节课时,孙老师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,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,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下。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。探索、发现新知,最终掌握知识。 所以,在课堂的开始,孙老师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。从学生熟悉的橡皮、蜡笔、教科书和曲别针入手,抓住学生好胜、好强的特点,先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。在操作中,遇到实际问题,有些茫然时,教师抓住时机,引入新知。在随后的教学中,多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,让学生提出问题,进行猜测、试验、探索、验证;使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,而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,体验到了探索学习的乐趣。 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,都是以学生为主体。让学生通过质疑、解疑,实践探索来自主的获取新知。这一系列的活动安排,不仅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,还培养了学生肯动脑筋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好习惯。
上一页 [1] [2]
|